“纵目”成都,青年摄影的集体狂欢

| |

发自: 中国摄影报 网编:琳琳 | 时间: 2013-5-27 | 浏览: 1887

“纵目”成都,青年摄影的集体狂欢

来源:中国摄影报 

    纵目,即竖生之目,是传说古蜀王蚕丛所生的异相,因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纵目青铜像,成为四川地区古蜀文化的标志。5月18日举办的第三届(成都)纵目摄影双年展就是借用了这样一个传统意象,集纳了中国28位摄影师的代表作品,邀请多位摄影评论家开堂设课,完成了一次地区内的跨地域影像展示和交流。
    虽说是第三届,但“纵目Ⅰ”(2009年)和“纵目Ⅱ”(2011年)都只是单一的影展,参展者多是与四川关系密切的年轻摄影师。这一系列主题影展也被业内认为是四川青年摄影群体突出表现的成果。而2013年的影展因为内容上的“加量加料”,被正式扩充为综合性的双年展活动。
    也正因为这样的背景,第三届“纵目”双年展被赋予了与当下许多双年展、摄影节不同的特点。首先,虽然参展摄影师数量不多,但以近年来表现突出的青年人为主。在参展名单上,有在国际、国内摄影评选中接连获奖的木格、骆丹、柳迪、李俊等,也有身兼评论家、策展人、媒体编辑多个身份的夏楠、颜长江、曾翰等,28名摄影师以各自不同的创作为本次双年展带来了丰富的视觉呈现。其次,摄影师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有了前两次展览的经验,这些摄影师对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相对自主的把控,摄影圈内“友情加盟”者也不在少数,在维持了活动流畅运行的同时,更增添了不少热情和活力。

尘芥集 塔可 摄
    部分参展摄影师亮相的少为人知的作品成为本次双年展的亮点。黎朗的作品《父亲》,来自于他在父亲临终前帮父亲洗澡时拍下的影像,是围绕自己内心创作的一组饱含生命体验的作 品。每张作品上密密写下他父亲在世的每一天日期,写完一幅作品耗时半月。塔可的《尘芥集》用手机拍摄出“比微小还要微小的事物”与“比琐细还要琐细的瞬间”,给出最贴近生活本身的朴素之美。骆丹也带来了《素歌》中的许多新成员,更新了人们对于这组作品的整体认识。还有作为《生活》杂志编辑主任的夏楠借平日工作之机拍摄的肖像作品,张晓以担任记者时收取的车马费、加班费等包装的《信封》进行展出……摄影师们的“自由发挥”给展览带来了不少新意。
    5月18日、19日举行的6场主题讲座为双年展聚拢了人气。在首日,由参展摄影师阿斗带来主题为《摄影“自发性”到“如何发言”》的演讲,李俊的《存在与虚无——艺术史中的死亡意象》扩展了对于创作主题的认识,嘉宾姚璐以“当代摄影语境下的时间性和语言方式”为题,解析了许多当代摄影作品。19日,颜长江带来《圣徒的眼睛》演讲,曾翰的《我为什么选择景观摄影》让听众重新认识了当下流行的“景观摄影”,来自中国台湾的摄影家阮义忠压轴出场,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进行了《失落的优雅》主题演讲。
    在中国传统意象中,“纵目”总是与才情胸怀的放纵恣肆隐秘关联。这似乎也“暗合”了本次双年展的“气质”。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何明认为,“纵目就是放纵自己的视野”。在双年展的聚会中,年轻的摄影人以一场不对外的集体狂欢为两天的开幕活动画上句号。参展摄影师王轶庶在微博上写道:“摄影是孤独之旅,每个作者都是独狼,某个月圆之夜狂欢之后,还是各回各巢,独自觅食。”
    有着这样面貌的“纵目”双年展让更多人看到了青年摄影的勃勃生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