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色影汇20期:一个法国人的50万张中国底片

| |

发自: 网编:徐双双 | 时间: 2013-12-23 | 浏览: 1720

得色影汇20期:一个法国人的50万张中国底片

   
    得色影汇第20期将邀请连州摄影节年度大奖和年度策展人大奖的获得者托马斯·苏文(Thomas Sauvin)与大家交流分享。
    在数码相机占领这个时代以前,大多数百姓家庭都曾经拍摄了许多的底片,那些底片记录了我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凝固了回忆也见证着家族的血缘,当我们把冲洗好的照片插进相册,你们可曾想过那些底片去了哪里?
    在北京以北的废品收购站里,有人专门做回收废旧底片的业务,他们感兴趣的当然不是那些底片中的百姓故事,而是另一种可以换钱的玩意——银。这些一批批的底片携带着无数家庭的回忆被投入了炼银的炉子里,直到2009年。
    法国人托马斯-苏文从2009年开始在北京的废品收购站挽救了大量本来要拿去炼银的底片,数量达到了50万之巨。难能可贵的是苏文以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将这所有的底片重新扫描整理,并且以高度的文化敏感重新梳理了其中的很多线索,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一个有关北京城市记忆的影像脉络渐渐地浮现了出来,从苏文整理的影像中我们得以回望过去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百姓的生活如何一点一滴的改变着,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如何面对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西方外来文化如何逐渐的在这个曾经封闭的国家里落地开花,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是怎样看到外边的花花世界的……那些影像全都来自最“草根”的北京百姓之手,他们大多数应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影像教育,他们的影像没有那些教条的规训,是当人们面对生活时最本真的反应。
    苏文以《北京银矿》这样一个展览亮相连州摄影节,这个展览感动了所有经历过或者没经历过那一时代的中国人。其实据苏文自己讲,当他把这个展览呈现给欧洲观众时,他们一样从中找到了很多自己生活的影子。摄影对记忆的保鲜是它最原初的一个功能,在今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荷兰当代艺术家Erik Kessels也做过以家庭相册为基础的一个展览,与苏文类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提示着在这个影像爆炸的时代里,照片的温度是不应该被我们轻易遗忘的。
    苏文不是那50万张照片的摄影师,他甚至没有对画面本身进行改动,他只是以一个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重新组织与编排了那些照片。他在连州的获奖同样引起的我们对影像创作的思考,当这个地球上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镜头“关照”过,当影像创作的方式与手段都被使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时,艺术家应该如何利用影像作为表达自我的手段呢?苏文的方式也许不具有复制性,但是他至少提醒了我们摄影艺术在今天并不只有“直接摄影”一条路可以走。
    2013年12月29日,苏文将做客得色影汇活动现场,我们将有机会听他亲口讲述自己做《北京银矿》项目的点滴细节,以及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他是如何看待中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百姓生活。
    12月29号,得色影汇期待与您相遇。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