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陈列”展,开启“对话”空间

| |

发自: 网编:张晓芳 | 时间: 2017-4-28 | 浏览: 1212

抛弃“陈列”展,开启“对话”空间

    为期两个月的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圆满结束。纽约是当代艺术最活跃的城市之一,通过艺术机构走访、驻地交流以及策展方案讨论等,使我们系统、深刻地了解了画廊、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运营模式,以及在这种专业体系下展览的策展方向、流程。
    因为工作更多的与影像相关,此次纽约之行,我更多的对于博物馆对于影像的收藏、画廊的影像市场运作、高校摄影专业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并且对于策展理念、形式等方面有了更直接深入的认识。
    当今影像发展状况是百花齐放、众声喧哗的,影像已经摆脱了原有的局限,包括观众认知、创作内容及手段等。变得更加直接、开放。摄影早就已不仅仅以传统照片的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以一种影像,一种创作媒介手段,存在于艺术作品的表达中。更多的艺术家开始不局限于对记录功能本身的思考,转向通过影像作品,探讨多维度、多种可能性的艺术表达。
    越来越多的影像作品结合声音、装置等形式。这种形式上的多元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在纽约,我深刻的感受到,这种创作已经从平面影像本身,转变到更为立体化的艺术阐释。而作品“跨界”的出现,促进了策展人在展览形式上的创新。展览包含多种艺术媒介,例如:平面影像、声音、多媒体、装置等。注重与观众的直接对话,提升互动性,多维度阐述主题,提出了引人深入思考的语境。
 

国际摄影中心博物馆(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Museum),专题展《Public, Private, Secret》

 

国际摄影中心博物馆(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Museum),专题展《Public, Private, Secret》

 

国际摄影中心博物馆(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Museum),专题展《Public, Private, Secret》

 

国际摄影中心博物馆(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Museum),专题展《Public, Private, Secret》

 

国际摄影中心博物馆(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Museum),专题展《Public, Private, Secret》

     工作坊交流期间,参观了由国际摄影中心博物馆(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Museum),简称ICP策划的一个专题展《Public, Private, Secret》。ICP成立于1974年,由美国著名新闻摄影工作者康奈尔·卡帕创办。展览《Public, Private, Secret》是其成立新馆后的首展。这个专业摄影机构,在首展中尝试探索影像带给人们的更多元化表达和认知。这是一场基于摄影本体语言以及应用下的实验展。探索当今社会中“隐私”的概念,并研究当下自我的认同如何与公众角色联系在一起等问题。 Zach Blas, Martine Syms, Natalie Bookchin, Cindy Sherman, Nan Goldin, Andy Warhol等艺术家作品参与其中。值得一提,展览中融入了网络社交平台的交互性照片及视频,这些作品来源于ICP学生作品。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关注了在全球发展趋势下,以图片为中心产生的社会影响。这种公众和私密性以完全独特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存在,在摄影和视觉文化的多样性之间进行着对话。此次展览的多媒体作品基于摄影的叙事方式,有些完全超脱了人们对于传统表达的认知,去除了摄影形式中给予观众的条框性思考,从新形式中解脱出来。可以看出,策展人在展览中试图打破人们的固有思维,严谨又富有开拓性的利用作品间的内在联系,重新架构新的故事。并且在展览中加入网络社交平台的互动,强调与观众的互动性,这正是ICP摆脱传统摄影观念、寻求突破的大胆尝试之一。
 

伊丽莎白艺术基金会(Elizabeth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项目空间的实验展《Apparatus for a utopian image》
 

伊丽莎白艺术基金会(Elizabeth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项目空间的实验展《Apparatus for a utopian image》

 

伊丽莎白艺术基金会(Elizabeth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项目空间的实验展《Apparatus for a utopian image》

 

伊丽莎白艺术基金会(Elizabeth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项目空间的实验展《Apparatus for a utopian image》

    伊丽莎白艺术基金会(Elizabeth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项目空间的实验展《Apparatus for a utopian image》对空间进行了可变式和交互设计,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展览定位于在布拉格与纽约两座城市之间的一场“游戏”。展出的作品由最初创立的装置开始,由策展人选定来自捷克的九位艺术家对最初的作品进行“重建”。第二阶段则由来自伊丽莎白基金会的九位艺术家加入其中,对作品进行编辑、干预,并形成新作品。五个星期后,捷克艺术家来到纽约,目睹并回应在他们缺席时,整个展览中发生的事情。“游戏”过程中,观众可以随时有机会回应艺术作品,并对其添加标题,贴上标签描述。整个展览,提供了一个框架,而展览中艺术家之间如何对话、观众如何干预,都使展览本身具有了无法预知性。展览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件艺术品,并与今天发生在当下的艺术现象、艺术现场进行有效互动。
 

安妮·莱博维茨《女性 新肖像展》(Women New Portraits Annie Leibovitz)

 

安妮·莱博维茨《女性 新肖像展》(Women New Portraits Annie Leibovitz)

 

安妮·莱博维茨《女性 新肖像展》(Women New Portraits Annie Leibovitz)

    2016年11月,由UBS支持策划的一场全球性的安妮·莱博维茨《女性: 新肖像展》(Women: New Portraits Annie Leibovitz)在纽约举办,与前面介绍的融入声音、装置、影像、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展览不同,安妮·莱博维茨的《女性: 新肖像展》以展出摄影作品为主。展场位于纽约曼哈顿西侧原女子监狱的体育馆中。策展人没有把作品进行专业的装裱,而是直接利用安妮的摄影作品,进行输出,用麻线分割作品,在移动板墙上展出。除主要作品展外,还包括了一个针对安妮的采访录像以及她关于《女性:新肖像展》的幻灯作品。值得一提,由个人捐赠的,与安妮有关的图书展也同时举行,供观众阅读。无论从展出场地的选择、展览的策展思路、展板设计、还是现场空间的调配,此次展览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展览形式具有很强的亲和性,与展览的女性主题相得益彰。
    在纽约,策展人希望把观众带入到展览中来,注重展览中观众的参与、互动过程,这种高效互动性所带来的带入感,对于观众而言显然是充满新鲜感的。展览一定程度上将传统的单向艺术品陈列转变成了一个有效互动的公共空间,具有现场感,从而让艺术作品与社会、人类的认知等产生有效、有张力的互动与关联。这种“互动”除了普遍认知的观众互动,还有来自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品。这些都将在展览中得到体现。当今展览形式更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图片、声音、装置等相结合,体现了展览本身就是件艺术作品。无论艺术形式、媒介之间的相互转化,还是与观众的开放性互动,皆是艺术家与策展人之间的一次再创作。展览不应流于形式的摆弄,作品本身的内在艺术性、先锋性以及艺术实验性,则是展览的切实价值所在。
 
来源:中国摄影在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