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幻摄影的创新价值与摄影可能性

    有近半个世纪军旅生涯的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军区原副司令员桂全智是我军一位优秀指挥员,近年来卸下戎装之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艺术探索,迄今已有两套富于创意的专题摄影作品问世。

    2010年,桂全智以特殊技法凝结的花卉摄影之大成《灵动之影》曾引发许多赞许和探究。不久前,他又综合运用数码相机多种功能拍摄而成的“动幻摄影”系列作品向摄影界发布(见本报1198版)。

    十多年来从没有停止对技术和表现手法研究创新的桂全智的探索精神受到摄影界更多关注。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1110,桂全智“动幻摄影”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围绕其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与会摄影界、美术界及其他各界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展开讨论。1118,同样主题的摄影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委宣传部、省知识产权局、省摄影家协会、省美术家协会、成都市文化局负责人及媒体界人士60余人与会。两次研讨会均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的对桂全智的摄影探索进行解析,给摄影的创造表现和无限可能性提供一个可资探讨的样本,本报在此呈现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研讨会发言,供业界品读研究。                                                                                                                                             ——编者

 

 

龙脊神韵 桂全智 摄

 

可申请专利

李玉光(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

  我们之所以建议将桂全智的摄影新方法称为“动幻”,是基于他对全新摄影方法和理念的多方面探索。

  从摄影方法角度来讲,一般摄影师在拍照时只使用其中一种功能,他却同时使用了相机的多种功能,如变焦、连拍、多重曝光、包围曝光和滤镜等。

  从摄影理念的角度讲,他拍出来的照片具有抽象效果,既像抽象的绘画,又具有无穷的影像意趣。

  从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角度来看,桂全智的摄影理念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一是作品发表以后可以享受到著作权保护;二是摄影方法可以以技术秘密来保护;三是如果该方法与摄影器材的改良相结合,使改良后的摄影器材具有新功能,便可以申请专利,并受到专利保护;四是如果该方法与拍摄以后的图像处理方法相结合成为图像处理一种新功能,同样可以申请专利,并受到专利保护。此外,如果将该方法冠以专门的名称,虽然不能享有排他权,但可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总之,桂全智的摄影实际上是综合了摄影的创意理念、手法和技巧,以及摄影器材功能的综合使用,从而成为摄影领域的新创举之一。

 

 

木棉英姿 桂全智 摄

 

 

影像跨媒介

胡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我认为桂全智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一是摄影本身是具象的,但他的作品有机地结合了抽象;二是摄影常说凝聚瞬间,但他的作品充满了动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三是其作品充分利用了高科技器材与传统技法的结合。另外,桂全智同志对艺术执著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侯耀洲(国画家、中央党校教授)

  我是第一次看桂全智的作品,我觉得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新、艺、奇。新,即新颖,把艺术和摄影相融合,非常新颖;艺,其摄影不是单纯用器材来表现瞬间形象,表现自然和人文生活片段,而是用艺术方法,将其他元素融在一起,产生另外一种特殊的效果;奇,是指这些作品很有幻觉感,是怎么拍出来的?很值得关注。

  他这些作品给我的感受是抽象和具象的结合,是用国画的语言来创意图像语言。此外,他还使用了西方油画的一些元素,比如说印象派的色彩和调子。这些色彩不管表现风景、花鸟或者是人群,其把握都很明确。

  究其原因,桂全智是把生活的美、大自然的美和情操的美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有了奇特的作品,正所谓“情系华夏,意在艺中”。

 

钱海皓(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

  我和桂全智是多年老友,在摄影上经常切磋。

  看到中国摄影报刊发的作品,以及今天集中展示的作品,我认为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摄影表现手法——在朦胧的梦幻效果中展示美,创造美。对桂全智这种摄影手法,我觉得用四句话、16个字可以概括: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从他之前拍摄花卉到现在拍摄风光,他在不断琢磨摄影的技法,并与时俱进、不断钻研新的摄影器材和其功能,比如多次曝光、滤镜等。他将这些新功能综合运用,再加上自身已经演练成熟的推、拉、摇、移、抖、晃等技法。一般的摄影讲究“防抖”,桂全智则是想办法把“抖”用好,创造出新的作品。他勇于创新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程宝山(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第二炮兵原副政委)

  我认为,桂全智的作品从学科的跨界或融合上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东西。桂全智这种梦幻的手法包含着哲学意义上的真实或抽象的真实,不是乱拍,是有准备之作。

       桂全智的摄影为摄影界和绘画界都打开了一个新路子,你说他是摄影作品还是绘画作品,我感觉到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像”绘画作品。绘画只有笔墨的艺术吗?没有数字的艺术吗?这些问题都可以经由桂全智的作品提出。新生事物的出现,肯定会产生不同的声音,但无论评价如何,今天桂全智的艺术实践都是值得我们鼓掌祝贺的。

 

陈可之(油画家,重庆三峡油画院名誉院长)

  以前每每欣赏桂全智的作品,都感到震撼,都能学到不少东西。今天看到他的新作品演示,我们很难用简短的语言和艺术风格去描述、去界定。但我觉得这些创作体现了摄影者的人格魅力和创新破局的精神。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我能看到版画,甚至是套色版画,中国画的白描、水墨、水印木刻,西方的速写、油画、水彩画等技法和效果。我认为他的这些作品对绘画领域也是一个很大的启示,他在具象和抽象的审美情趣之间找到了新路。我特别感兴趣于他的市井巷子,里面的人物和景物、建筑、道具形象叠加,互相穿插,色彩冷暖跳跃,对比强烈,闪烁着一幅幅温暖的人间市井画卷。

  很多人都想创新,但桂全智把相机当成了他手中的笔,因为他的心中有画,却又用现代的相机数码技术来实现,这正是一种“破”!不破不立,他“破”了一个局,他的探索做到了“专业摄影”难以做到的事,让人肃然起敬,让观看者都有震撼。

 

马新林(中国美术家协会组联部主任)

  数字技术引入摄影、电影以后,给新媒体艺术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桂全智尝试将相机现有功能与计算机美学相结合,包括色调分离、复像、素描效果处理、连拍、多次曝光、叠加、滤镜,甚至自动对齐等;再运用其“动态”拍摄技法,得到了“动幻”效果。作为学术讨论会,这个“动”字一般和动画、动感或动态相联系;“幻”字一般指幻彩或幻影,给对象一种幻觉。作为一个从业余走向专业的摄影家,桂全智在技法上做出了突破。

  其实器材、手法的运用,大家都有过不同的尝试,但是我认为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创作者人格的魅力和主观的艺术处理。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古代大文豪欧阳修说“目击道存”,桂全智没有禁锢于既有的摄影理论、器材使用、拍摄技巧,而是进行一种主观的再创造,具备了一种开宗立派的勇气。

  桂全智一生戎马生涯,还能在艺术领域做出杰出的探索,想来这与他的厚积薄发和阅历、修养、艺术才华是分不开的。他的摄影作品当中能表现出油画、版画、水彩画、中国画等风格,给摄影带来了一个新局面,使我们在作品里看到了流动音符的律动和诗意画境的表达,甚至还有对跨越时空的主动操控以及个性化的新意表达。

 

陈仲元(《中国摄影》杂志主编)

       两年多前看到桂全智以新手法拍摄的花卉,一直到今天欣赏到他的动幻摄影,都有耳目一新之感。摄影术诞生以来,首先是以真实的记录为骄傲的,但影像文化的渐进又一定会演绎出抽象的表现。虽然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种抽象的影像艺术情势,但桂全智的动幻摄影仍有与众不同之处。穷尽技巧为创新,继而创作出融入作者心境和思想的动幻抑或梦幻般的美妙影像,值得祝贺。

  随着影像文化的不断演进,我们在桂全智的静态画面中看到了一种动态的形式,这更值得祝贺。

 

范定才(《中国产业》杂志社社长)

  文化与艺术在创作上是相辅相成的,艺术不是孤立现象,没有传承就没有文化,没有创新。桂全智深知其中之道,也遵循此道走自己的创作之路。动幻摄影从积累,到颠覆,逐渐形成功能独特的流派。从桂全智作品的创作中,可以看到艺术家最精华的思考,也能够激励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如在创作的作品中,对摄影作品用文字注释所创作作品的环境、背景,如万米高空摄影作品,让人们直观感受摄影手法的神奇。

       摄影作品在创作上有很多可能,所以关于摄影的流派需要好好讨论,以便温故知新、继往开来。在这样的大格局下讨论桂全智的摄影,会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

 

 

 

幸福小巷 桂全智 摄

 

视觉的拓展

杨大洲(摄影家)

       我们怎么来划分摄影?有人说摄影是记录,有人说摄影是艺术,我觉得它记录、艺术都有。过往我们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表现与再现的问题,说了很多次了。今天看到桂全智的摄影后似乎对这些难解之题有了一些启发。

  他用一个独创的、与众不同的手法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他运用了大量的技术手段,组合了诸多因素,把这些经过个人主观综合运用已不是技法问题,而是手法问题,有其独特的价值。每个创作者的个性皆出自手法,我以为桂全智独特的手法是重要的。我们强调的,应该不是他的动幻摄影、动幻技巧,应该强调他主观的想法、手法的运用。

       摄影走到今天有一个重要的突破,我认为桂全智的摄影应该定位为以相机为画笔的一种创作活动,说他是绘画也好,是摄影也好,无关重要,最重要的在于他自己的主观表达,在于这些技术手段和手法背后的精神。桂全智技法、手法和精神的意义在于他给人提出一种新方法,指出了一条新路。我们一直在探讨艺术摄影的困境。我想我们每个摄影人都应该努力突破这种困境,进行创新,在这方面桂全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周梅生(摄影家)

  人们普遍认为摄影是瞬间艺术,过去我也经常纠结于这一点,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点上来解释,相对可能非常真实,非常准确,但对于事物发展整体的过程可能会有失偏颇。

  桂全智怎么能“晃”出来这样的画面呢?实际上这需要“晃”之前对事物有一个认知过程。他的很多照片运用了推、拉、晃、抖等手段,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快门开启的一个时间区段内完成的,这个结果把光的过程和物象本身发生的变化一一记录。如果摄影把一个点上的瞬间在时间上有所延长的话,那么这时在时间上又有变化,这时候影像又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拓展了人类视觉认识事物的过程。

  现在我们看到,桂全智拍摄的山水拓展了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也拓展了我们对视觉艺术的认识,此时讲亦真亦幻,幻出于真,更为贴切。他的影像不是“假像”,但这个影像是幻,这个客观却是真,亦真亦幻就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抽象从具象中发展出来,幻是从真当中抽象出来,这是动幻影像概念的定位。

  其实我觉得动幻影像只说明了我们的感觉状态。看到影像后,我更希望将它定义为“全智影像”,既取了桂全智名中二字,又具备独特的表意。“全智”从中国汉字的意义上指的是全方位认识世界的智慧。就像这组影像一样,它不单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在空间上有变化,在时间上也有变化。“全智影像”符合专利要求,很多专利都以发明者名字作为专利名称,所以“全智影像”更恰当。动幻影像讲的是一个影像的状态,“全智影像”可能更客观、更真实一些。

  我们之前对于参展摄影作品的界定是不能做后期的,所谓学术概念上讲的不能改变原始影像的像素状态。而使用桂全智的方法,这些奇特的效果都是在按下快门之后一次性得出的,并没有将影像导入到图像软件中进行后期编辑。这个在摄影理论上,在摄影概念上怎么样来确定?这个事情有可能会在摄影圈引起一轮新的争论,这个新的争论是“动幻影像”或“全智影像”造成的,但不论讨论的结果如何,他的创新都将推动摄影向前发展。

 

曾星明(中国摄影报总编辑)

  桂全智摄影实践的价值,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过度模仿化、跟风化、符号化、样式化、复制化的现象可说是摄影业界的一个普泛性问题,究其成因,林林总总,非一日之寒。很多人都在抱怨,那么,在抱怨之余,如何能有所改善呢?同时,也有很多人想从这个围城中走出来,那么,如何走出来呢?我想,桂全智的摄影实践能够给大家打开一扇窗,通过这扇窗,能看到一位摄影人是如何用差异化视角去表达丰富的现实世界,是在如何观看的。

  二、前些天我在参加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的评选时谈过这样的想法,我说,新锐并不是经典,并不一定很优秀,无需求全责备。只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一定学理的支撑,能自圆其说,有个性化的表达,就是值得鼓励的。同时,新锐的表达应有一个追寻的方向,不能是语焉不详,要有指向性。我看重的是一种艺术媒介在艺术家的手中是怎样与自然、与社会发生着关系。艺术家通过该媒介是怎样观察自然、社会的,表达的结果又是怎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桂全智作为一位长者,同时也是一名新锐。

  三、对于一组作品,我从5个方面来评判。一是作品的选题立意如何?选题是否新?选题是否有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某一方面哪怕是微小侧面的指向?选题是否有独创性?等等。二是作品对视觉符号是如何选择的,并如何来组构?三是作品的视觉表达如何?诸如画幅、构成、动感、平面感、三维感、比例关系等。四是支持视觉表达的各技术技法的完成度。五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作品是否具有哲学的意味。以此来评判的话,桂全智的动幻摄影,价值自在。

四、艺术的流变从现代主义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各艺术、媒介的跨界、融合已成潮流,多样性也蔚为大观。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史,语言实验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一种新媒介、材料的探寻、出现、实践与运用,使得艺术表达有了多种多样的新可能,由此而衍生了一些新的艺术流派。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是最有当下性的,它的载体——摄影器材在新技术应用上的日新月异为其的表达不断带来新的可能,由此也在不断拓展着摄影这门艺术的外延。桂全智的动幻摄影实践在呈现着这种新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假以时日,渐趋完善,或会有大成之时。

 

创造的意义

顾立群(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我们在这里研讨这种创新的摄影方式,我觉得很有意义。桂全智的摄影作品给我的感受,是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是他生动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活力背后那颗年轻的心以及由此而来的年轻思维,是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了这种自觉和自信,他才能走出一条独特的艺术创作道路。对于十八大报告里提出的实践、变革、创新,我想他做到了,也值得我们摄影工作者学习和敬佩。

 

李前光(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参加这个研讨会感到特别有意义,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我们在讨论创新。今天的来宾也很特别,有摄影界、美术界、出版界、教育界,有军队的同志还有地方的同志。今天与其说是一个研讨会,不如说是一个交流会、学习会,就我本人来讲,非常受启发、受鼓舞。

       第一,桂全智的作品体现的首先是一种求索和创新精神。摄影,按最原始的希腊语,是用光线绘画。摄影术也是美术家发明的,摄影天然地与绘画有联系,而且摄影和绘画都属于平面艺术,有许多相同和相近的地方。桂全智的作品正是用相机来绘画。摄影创作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精神和物质结合的融汇,仅仅有先进的照相机是不行的,更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指导。创新的自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重要动力,也是一个人不断进取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是非常可贵的意识。

       第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作品非常奇妙和奇特。摄影的本质是写实,这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但也会限制人的想象空间,比如影响思维。而桂全智的作品在“写实”中大量融入“写虚”,所以他的作品让人产生更多的渴望追寻和审美想象。这么多作品并不是每张都完美,但其中有一部分确实非常奇妙和奇特,是单纯绘画和摄影都达不到的。

       摄影界曾经还讨论过美的意义,我认为“百花齐放”正是艺术不同功能的体现。按照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严需求和实现个人价值需求,其中还包括一个审美需求。人类是有审美需求天性的。我们经常说,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真善美正是我们摄影家应该为世界奉献的。桂全智作品的这种奇妙和奇特,确实让读者得到了非常美好的享受。

       第三,桂全智作为一名非职业摄影家,给了我们一次非常专业的展示。他是一名职业军人,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他同时又作为一个业余的摄影爱好者给我们的很多摄影家上了一课。很多人对自己手中的照相机都是一知半解,不屑其丰富的功能,无视它神奇的力量。桂全智的成功告诉我们,探索就在我们脚下,创新就在我们手中,成功就在我们眼前。

本报记者 陈曦 曹旭 陈黎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