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斗七星照耀的神奇天路——青藏铁路关角展线
王嵬是个地道的北京娃娃。他对于火车、对于铁路的喜爱,其实只是源于小时候家住北京北站附近,京包线就从他家楼下经过,趴在阳台上观察来往的火车是小王嵬最喜欢的游戏。后来,他变成了一个“火车迷”,观察火车、画火车、研究火车的车型和运动原理、关注铁路的历史和建设。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开始偷偷拿着家里的傻瓜相机,拍北京城内的铁道和火车,保留下了原北京北站、南站等很多改造前的老车站原貌。随着一天天长大,他由最初在北京市内拍火车发展到北京周边,后来又发展到全国范围内拍摄铁路题材的摄影作品。
满眼皆带“类丹霞”——南疆铁路喀什段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王嵬走上以火车为主题的自由摄影师之路,“东风4”正是带他的火车头。这一型号的系列内燃机车,是大连机车车辆厂1969年开始试制的大功率干线客货运内燃机车,1974年转入批量生产,是我国自主研发比较成熟的干线客货牵引机车。这款经典机车的保有量,在当年一度占到全国机车总量的40%以上,是中国铁路史上产量最大的一款机车,也是童年的王嵬最喜爱的一款车型。但随着火车车型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东风4”从铁路上消失而进入报废拆环节。赶在“东风破”之前,以影像抢救它就成了王嵬的最初动力。
翻越最原始的兴安岭——牙林铁路中线
2007年是王嵬火车拍摄生涯的转折点,从那时候开始,他的镜头对准的,不仅仅是他钟爱的老火车,还有火车穿行其间的自然美景。那次是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卓资山,这里有一处U形河谷,上世纪初修建的铁路盘绕着河谷,精巧的曲线半径,蜿蜒曲折的感觉,将铁路之美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呈现。但是由于隧道的开通,U形河谷的铁路于2007年废弃。也是从这一次开始,将镜头对准即将消逝的铁路与机车,成为他之后拍摄的主要方向。
拍摄火车最困难之处,就是寻找拍摄点——如果想把铁路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在山顶上、楼上、树上、公路桥上、河床里等一些非常规的地方取景;而去往最佳拍摄点的路,往往也是最难走的。在克服这些困难上,王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2009年,王嵬与同一天生日的好朋友陈培阳去拍摄滇越铁路的人字桥。那是个根本就没有车辆到达的地方,但王嵬决然地跟着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一起坐在货车车顶,到人字桥那里跳车——这次冒险经历让小哥儿俩至今还心有余悸。
“烤”察到的天山剪影——南疆铁路和静跨线桥
更惊险的还在后面。时至2013年,甘肃省兰新线镜铁山矿区路段,也就是冯小刚《天下无贼》火车顶打斗戏的拍摄区,为了找到更好的机位以拍摄下他最爱的“东风4”,王嵬和另外三个同伴一起爬上一面陡峭的山坡,其中两个队友因为碎石不断下落而中途放弃,只有陈培阳陪他一起继续攀登。但是在完成拍摄之后,陈培阳摔得身上到处都是伤口,之后不得不提前返回北京。
拍摄行进中的火车需要耐心,更需要运气——最好的光线、火车经过的时间等等,都需要完美地契合,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因此,等待,是王嵬拍摄过程中最经常重复的功课。
奔行在中国最美的森林——富西线
绝佳的拍摄机会往往是稍纵即逝的。2013年9月中旬到下旬,王嵬在哈尔滨租了车,和父亲还有中山大学的一位老教授去富西线拍摄。那是一条从齐齐哈尔去往漠河的铁路线,之前他在卫星地图上找好了一个拍摄点,但去了之后发现从山下铁路边看过去,完全看不到山上的拍摄地——根据他的经验,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从上面也不太有可能拍摄到山下的铁路,于是他只好放弃,转而沿着塔河一路走,突然就发现了一个很棒的拍摄点——当时,从察觉不能上山到发现新的拍摄角度其实10分钟都不到,而就在他们到达了拍摄点之后10分钟,火车就来了。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抢救最后的“天堂”——南疆铁路德文托盖大桥
王嵬最近一次比较重要的抢救性拍摄,是在2014年12月的南疆线。由于新线的贯通,老南疆线于2015年2月1日停运,但老线的周围有雪山、草原、戈壁,风景绝美。此前的2010年和2011年,他曾经来拍摄过两次。在他去了之后,有不少铁路爱好者都去拍了。比较了他人的作品之后,王嵬觉得夏天拍出来的照片都差不多,于是决定去拍摄冬天的南疆线。他选择的拍摄点是在天山顶上,从那里俯瞰,可以看到非常壮观的铁路展线,还能看到一座壮观的大桥。但那时不仅天寒地冻,据说还有狼和熊出没。聪明的王嵬知道这些猛兽都怕火,而且对于气味很敏感,于是就在拍摄点用工兵铲挖了一个坑,在坑里点燃从山下拿上来的干马粪之类的东西,一边烤火一边驱逐附近的野兽,一直等到晚上9点,终于完成了拍摄。
已消失的最美S形——卓资山大曲线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8年7月,地点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南部、阴山山脉南麓的卓资山。这里地形地貌的特点是多山、多丘陵、少平川,因此景色富于变化,非常美丽,火车蜿蜒穿行其间,又给这份景色平添了一份硬朗的动感。
王嵬在2007年秋天第一次拍摄卓资山之后,觉得并没有呈现出那里大曲线所应有的美感,于是决定在次年夏天继续拍摄。吸取了第一次拍摄的教训,王嵬行前仔细研究了卓资山大曲线的拍摄角度,发现在大曲线北端的高山上可以将曲线的“S”形整个收入到画面中。于是,在2008年7月,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地方,拍下了红色的列车行驶于曲线上的美丽图像。
后来,随着穿山隧道的投入使用,卓资山大曲线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再有列车通行。
三顾绝壁,方得倒影——滇越铁路人字桥
滇越铁路是中国最早修筑的铁路之一,也是连接昆明与越南首都河内及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海防市的国际铁路,这条铁路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并列为人类历史上三大最艰巨的工程。在这条铁路上,“五家寨人字桥”又是整条铁路上最难修建的部分。
王嵬在2009年造访了这段铁路爱好者的圣地。它修建在两座绝壁之间,异常险峻。更麻烦的是,云南的山路特别难走,而这里又不通客运列车,仅仅能拍的货车也极少,多则一天三四趟,少则几天一趟,因此拍摄难度相当大。为了能够拍出满意的照片,他先后去了三次人字桥:第一次来,拍摄出的感觉并不好,仅仅是在远处用长焦拍;第二次倒是在桥下仰拍,气势体现出来了,但河水湍急,无法靠近;第三次是冬天去的,水特别静,正好能蹲在水边,这才有了这张有水中倒影的照片。
极端地带的极限之旅——嘉镜铁路
嘉镜铁路原称镜铁山支线,这条线起自嘉峪关站,跨北大河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中经绿化、冰沟、狼尾山等站,抵达镜铁山矿区,是甘肃省内专门运输矿石的支线铁路。这条铁路线所经过的地形地貌非常复杂,有戈壁,有深山,还要九次跨越北大河,其中一段线路更是以11座全长8580米的隧道相连。
这里是嘉镜铁路冰沟站,铁路旁边的山攀登难度极大,地面特别硬且陡峭,坡上都是碎石,稍不注意就会出危险。为了表现火车穿梭在这种极端地带的状况,他从2010年到2014年一共去过4次,可是每次去拍,不是车特别少,等两个小时都不见得来一趟车,就是从山上滑下来了——所以这张照片的拍摄确实是非常艰难的。
“千分之42.5”的国铁坡度之最——博林铁路石门子站
建于1928-1947年的博林铁路位于牙克石市境内,线路自滨洲线上的沟口站岔出,向西南行进,进入大兴安岭,沿绰尔河左岸至塔尔气镇,是一条由博克图至松岭的森林铁路支线。在这条铁路线的42公里至46公里区间,业内称“千分之42.5”,是现有中国铁路最大的坡度。由于在长大坡道上机车牵引困难,列车由人字形的一侧牵引至42公里石门子尽头式车站后,采取后部顶推的运行方式运行至46公里转头线后再改为牵引方式运行。
王嵬的这张照片拍摄于石门子站。这里一天只有两趟客车,中间相隔7个小时,如果坐火车来的话,就得在这儿等7小时,要不就只能包车或开车来。因为这地方实在是太闭塞了,车站的工作人员很少能碰到来这儿上车的旅客。王嵬去那里,竟然被问道:“你是不是走错路了?”在这张照片中,铁路的大坡度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生命危险换来的“历史性相会”——南疆铁路上新光展线
上新光展线位于新疆和静县的上新光站,是一个螺旋形展线。为了我们见到的理想效果,王嵬从2010年到2014年共去了三趟。在这张照片中,下层展线的客车即将盘旋到上层展线,而后与站内的货车交会——这是一个非常难得且稍纵即逝的景象。
王嵬说,想把这个展线拍好还真没那么简单,得蹚河到对岸,再爬上陡坡;因为铁路山上有把守的民兵,他的相机也曾险些被没收;更棘手的是,河水在夏天时特别急,能到腰,2011年那回差点儿就把他给冲倒了——要是那样的话,可能相机就报废了,他也被冲跑了。(作者/王东 摄影/王嵬 绘图/mt)
来源:中国摄影在线